厦门市大同中学(1)

时间:2021-01-05
厦门市大同中学


厦门市大同中学(厦门四中)位于风景秀丽的万石植物园山麓,是一所历史悠久、校风严谨、文化底蕴深厚的名校。学校创办于1925年,是厦门市最早开办的三所中学之一。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经过一代代“大同人”的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孕育并诞生了南靖一中、省化工学校、省电子职业学校,而且还为社会培养了卢嘉锡(院士)、陈运泰(院士)、詹文龙(院士)、童大林、陈佐洱、郭跃华等一大批人才。

近年来,学校新班子确立了“发扬传统、充实内涵、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德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校整合和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营造出温馨和谐的“爱心”校园,积极探索以“诗之校”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新路子,扎实抓好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已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荣获“全国德育先进学校”、“省级文明学校”、“国家课改综合实验基地校”、“全国信息技术示范校”等称号,还连续多年荣获市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奖”和“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奖”,大同的办学一直受到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大同中学,这块既有优良传统又有现代教育气息的金字招牌,必将在教育改革的浩荡春风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发展历程
1、创办初期(1925-1937)厦门市大同中学由黄廷元、杨景文、曹允泽、彭丙卯、许鸿图等爱国华侨和
社会贤达所发起,于1924年创办。主要创办人黄廷元为同盟会会员、爱国华侨、企业家。开办初期,暂借宝善小学为校舍,聘杨景文为首任校长。校名源出于《礼记·大同篇》,蕴含孙中山所倡导的“世界大同”之理想。以“发扬踔厉,振我民族”为办学宗旨,以“诚信勤朴”为校训(后改为“励勤毅诚”)。1925年7月,学校由市府正式批准立案,是厦门市最早开办的中学之一。在最早的一批学生中出了后来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及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和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著名金融家、企业家黄克立。
1929年,学校建筑新校舍“一字楼”于靖头山现址,为最早建筑的两层校舍,附近有一棵南洋芒果树,至今仍枝繁叶茂。30年代初,为了增办高中,学校向海内外募捐,捐助巨款的爱国华侨有曹允泽、胡文虎、许文鼎等,增建允泽楼、文虎楼、文鼎楼、越棠楼四座,形成一组四合院似的建筑群,学校初具规模。在这段时期。著名经济学家,曾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童大林,在本校初中毕业并留校工作。
2、内迁与复员岁月(1937-1948)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内迁,初到海澄,继到南靖城办学。此乃南靖有中学之始。1942年秋,学校整顿校务,扩建校舍,学生数增至300多人,教职工30多人。在抗日烽火中,学校提出“抗日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经常组织师生下乡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厦门光复,学校迁回厦门原址复办。据《厦门地方志》记载,1948年,全校计有高中3个班,初中6个班,在校生数达576人。据统计,大同中学从1924年创办至1948年,已毕业学生39组(届),计725人。
3、三十年变迁(1949-1979)
解放初,粤侨中学、道立中学相继并入大同中学。1953年,私立大同中学易名为厦门市第四中学。1958年至1960年,高中部改制为厦门化工学校(即今福建化工学校),为我省我市化学工业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干部。1960年,化工学校迁到杏林独立办学。1963年,厦门四中复办高中。1966年6月,厦门市“文革”开始,厦门四中也惨遭十年浩劫,一度改名为厦门东方红中学,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学校才开始复苏。在这风风雨雨的三十年,学校高中办学虽几经周折,但各类性质的高中都办得有声有色,其中50年代和70年代学校的高中教学质量还名列厦门市前茅;一批尖子学生脱颖而出,其中不少人成为专家、学者、教授。50年代的毕业生中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现任国务院港澳台办副主任的陈佐洱,以及70年代在本校就读后来成为世界乒乓球冠军的郭跃华。
4、跨世纪发展(1980-2005)
1980年,学校高中部再度改制,为职业高中部,先后易名为厦门市电子职业中学、福建省厦门电子职业学校、福建省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职业高中发展成为国家教委认定的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并成为厦门电子职教集团中心校。2000年,职业高中迁往原厦门师范学校的校址独立办学(2014年更名为厦门信息学校)。1985年,厦门市第四中学复名为厦门市大同中学。2002年,学校复办高中。在这跨世纪的十几年间,学校坚持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受到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有上百个项目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如“全国德育先进学校”、“福建省文明学校”、“国家课程改革厦门实验区综合基地校”、“全国信息技术示范校”、“福建省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模范校”等称号,还连续多年荣获市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奖”和“高中教学质量奖”。
5、整合带来发展机遇(2006年至今)
2006年,大同中学和位于厦门东部海滨的前埔中学(办学5年的完中)进行整合,整合后校名沿用大同中学校名。新大同中学按照“一校两区”的模式进行管理,实现了两校区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厦门东部优质教育的需求,而且为大同中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同中学办学史从此翻开全新的一页。学校占地面积达到81亩(老校区21亩,新校区35亩,新征地25亩。一跃成为思明区面积最大的完中),教职工238人,学生3168人(其中高级教师60人,一级教师82人;高中学生1126人,初中学生2042人)。
大同中学,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中学,正带着昨日的辉煌,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以崭新的姿态踏上“打造特色,争创优质”的新征程。

学校建设目标

一、办有内涵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是学校建设的目标。

有内涵,就是有主宰学校的精神文化。
大同中学82年的风雨历程,积淀了宝贵的精神文化,成为学校的“魂”。学校开创者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发扬踔厉,振我中华”的办学宗旨,奠定了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石。
这种文化,是热爱祖国的大爱文化。为振兴民族而办学、为振兴民族而读书,一代代大同人,心怀高远,奋斗不息。
这种文化,就是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务实求进的精神,珍重团队勇于创新的精神,爱我母校荣我母校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创造着大同历史的辉煌。我们继承与发展大同文化,必将不断丰富精神内涵,使学校永葆青春,充满活力。
有特色,就是有个性特长。
“诗之校”是学校的办学特色。“诗之校”实质上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充满诗歌的学校。将优秀的诗歌引进校园、引进课堂,也引导学生创作好诗,在学生的心田播撒诗歌的种子,让它生长开花结果,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体验,获得美好的人生感受。二是充满诗意的学校。通过诗歌这个平台,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得到融合,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不断进取创新的精神境界,形成不断进取的学校文化。力求让我们的师生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命的气质,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获得超越自我的素质和力量。
有特色的另一内涵就是,我们不断鼓励教师在教育中努力形成教有特色;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学有特点。
高质量,是高标准的教育质量。
这不仅仅是高考、中考、会考取得好成绩。我们创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和谐进取的诗意氛围,创设多样积极的育人途径,培养个性发展的有志之才,让学生和谐发展,成长为高素质的人,将学校办成人民满意,学生喜欢的学校。

育人目标

育有终身发展能力的有志之才,是学校的育人目标。
我们的教育必须直面这样的现实:我们的学生走入社会或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必须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与发展能力。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发展能力。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变学历教育为学力教育,变传单纯传授知识教育为着重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变注重语言、数理逻辑智能教育为注重个性发展、协调发展的多智能教育,变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教育为引导学生面对问题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教育。
通过改革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地构建促进学生主体积极发展的环境。使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成为该校的教育现实。
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在众多私欲负面现象影响学生的今天,我们秉承大同“发扬踔厉,振我中华”的思想,强化热爱祖国的大爱文化,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以高尚的理想、宽阔的胸怀、博大的视野,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促进他们立志成才。
我们培养的学生有理想,有修养,会学习,能创造。他们凭借健康、积极的思想、体魄、能力走向未来,适应未来,创造未来。

办学思想
“人人有才,适之而导,人人成才”是新一代大同人总结八十多年来丰富的办学经验并探索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同时结合学校整合实际,全面挖掘,深入思考,传承创新,不断提炼,凝铸而成的办学理念。“人人有才”是我们的学生观。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因此正确的学生观决定办学的方向。“人人有才”中的“才”指的是学生的才能、潜能。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每种智能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分,只有领域不同。由于遗传、个人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不同,人与人之间的智能存在着差异性。对大多数人而言,所拥有的单项智能的程度和组合有所不同,各种智能发展也是不均衡的,一个人客观存在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我们不否定学生个体有这样那样的弱势智能,但我们更看到他们身上的强势智能,更看到强势智能的开发对整体智能结构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基于这种思想,我们认为在学校是没有绝对的“差生”,有的只是“差异”。每一个人都具有学习的能力与发展的能力,只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就能有所作为,获得成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感受生命的积极意义。基于这种思想的教育,是充分肯定学生能力的教育,激励学生自信、奋进、探索、创造,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种思想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教学意义
“适之而导”,就是研究学生个体潜能与发展潜能,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方法或途径去引导他们,激发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形成自信心,探索学习规律,发挥才干,增长能力,学有所成。

“适之而导”,包括三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教学意义
什么是一堂好课?不同的学生由于智能结构各异,其学习风格也有许多不同,成功的教学在于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认识自己,成为有效的学习者。教师要能够发现并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同样的教学内容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的多元的智能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非停留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上。

二、是德育意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的思想教育也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呈现个别性特征。如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的差别,以及后天环境影响的差别,使其思想复杂多样。因此,思想教育必须“适之而导”。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个体智能特点,了解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交际等方面的得失与已经形成的意识,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的具体状况,选择适合不同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是管理意义
从学校整体角度看,在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环境建设等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丰富多样的选择,创设供学生个性的发现、发展、展示的丰富多样的途径,满足学生感受成长、追求成功的需要。要做到“适之而导”,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胸怀宽广、品德高尚、知识广博、与时俱进。爱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的优点和个性,宽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材施教,导之有道。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学生乐学、活学、会学,自信、自律、自强与愉悦。“人人成才”,是我们的办学追求,也是我们的人才观。“人人”是指面向全体,关爱每一位学生,切实地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这克服传统偏见,体现了教育均衡理念。“人人成才”的“才”是指每一位学生的强势智能得到发现与肯定,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与发展,带动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一个学生强势智能发展带动了整体智能结构的综合发展,提升了应对困难的心理素质与其它能力的素质,学生走上社会,就容易在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立足立身,创业发展,有所成就,就能够面对不断而来的困难,勇于挑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拥有自信的人生。基于“人人有才”的学生观与“适之而导”的教育实践,“人人成才”就由可能变为必然。学生发现自己长处,形成自信、顽强的品格,具备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自觉学习,科学学习,顽强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不断成长为积极乐观的,有理想、有体魄、有办法,会生活、能创造的世纪新人

今天的大同中学相关内容就先说到这里了,同时您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也可以通过在线客服进行留言哦,可以在“上海新东方”微信小程序里领取免费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