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使用的原则

时间:2019-10-14
内容摘要:目前人们或者把课后练习当成可有可无,根本无视其存在;或者孤立地认为它仅是训练的部分,充其量就是双基训练,在处理上,往往将读的部分随意删掉;或者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不仅数量上无限扩展,而且难度上随意提高,以致练习“无度”,甚至是对练习中自认为某些重点部分(如句子含义),教师干脆作出答案,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课后练习的作用。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中国论文网关键词:语文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使用原则

  当前课后练习“无地位”、课后训练“不到位”或“越位”带来的负效应,严重削弱了阅读教学的训练功能,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在于我们对课后练习应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使用,去“还本清源”,以全方位地发挥课后练习的功能。

  在课后练习使用中应遵循的原则有:

  一、学生本位的原则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是“学”的主体,“练”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

  尊重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把思考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想象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给学生评价,学会价值判断,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和负责精神;选择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选择中发展,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练习。

  语文主要不是教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通过言语实践学会的。使用练习时应强调实践主体的行为,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这与语文学习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相一致。另外,课后练习是用来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的,因此课后练习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从而形成、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愿意思考、愿意去做。

  赞可夫也曾说过,儿童的“情绪生活”与儿童独立、探索性思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激动、对发现真理的诧异、惊讶和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便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与智力的发展。

  二、发展思维的原则

  在练习的使用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质疑,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从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有研究者根据思维品质的各个维度提出设计多维性练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设计变异性练习,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设计比较性练习,培养聚合思维能力;设计推理性练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设计质疑性练习,培养批判思维能力;设计扩展性练习,培养创造想象能力。

  教师在使用课后练习在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安排方面应负起责任,根据思维的特点,用渗透方法来进行多维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习得方法的原则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提出过他的实验教学五原则,其中有一条原则是“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所谓“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具体内容有两条:一是理解“学什么”,二是理解“怎样学”,从而增强学习的目标意识和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懂得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思考侧重于思,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形成敏捷清晰的思路,练习侧重于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技能技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怎样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促使教师必须遵循叶老的“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我念你记,我讲你改。我给你收”的固定方式进行改革。

  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供一餐之用,授之以渔,享用一生”。练习的使用应该引导学生把教师和教科书的“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智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由此,我们在练习使用中就应该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增加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练习是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对于【初中语文】的这个问题相信同学们想了解更多,我们也会尽力为大家不定期的更新一些关于【初中语文】的更多精彩内容,让您对自己的疑问得到满意的答案,同学们也可以来找我们的在线客服老师来进行了解,我们很高兴为广大学子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